久硕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 新常态下国际石油市场十大特征
点击次数:3493     更新时间:2018-11-26

新常态下国际石油市场十大特征

陈蕊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

石油市场研究所

 

113日,在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和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九届中日石油市场研究成果交流会上,经研院石油市场研究所副所长陈蕊发表了题为《新常态下的国际石油市场特征与趋势》的讲演,总结了新常态下国际石油市场的十大特征,分析了未来油价的可能走势。《油气经纬》现将其观点摘录如下:

新常态下国际石油市场十大特征

 

1“石油峰值论是个伪命题

十年前比较盛行的石油峰值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油价催生了资金的大量涌入,催生了技术的变革,催生了石油行业的巨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对资源认识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变化。

 

其一表现在地下资源,由于技术的突破,对地下资源认识有了很大改变。原来认为不经济、无法开采的资源,现在已经成为可经济开采的资源。其二表现在地上资源,由于资金的大量涌入,钻井数大幅增加,石油开采大幅增长,产能过剩。

 

石油资源由稀缺变成富裕,带来市场价格的大幅变化。

 

2生产西移、消费东移,两带三中心格局形成

非常规资源已经逐渐对常规资源形成规模性有效替代,尤其是美国的页岩油、巴西的深海、委内瑞拉的重油和加拿大的油砂等,非常规资源开发的发展带来供需结构的新变化。

 

从供应格局来看,美国能源独立推动了全球油气供应趋向西移,并最终形成东、西两个供应带。这绝不会是一个短期现象,可能对未来10年、20年的市场产生影响。

 

从消费格局来看,全球油气消费正在向东转移,向新兴经济体转移,新兴经济体成为主要的石油增长来源,形成北美、亚太、欧洲三大油气消费中心。

3世界原油供需宽松成为新常态

2003年到2014年油价暴涨时,市场相对处于紧平衡或稍微供不应求的状态。但从2014年到现在,无论是石油、天然气还是成品油,都处在供应过剩的局面。这种情况不是石油行业本身出现了问题,是整个大环境出现了问题。

 

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与市场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铜、有色金属以及贵金属都出现了供应过剩的局面。就如同石油行业,过去十年的高价格催生了大量的产能建设,必然会导致整个大宗商品行业的产能过剩,带来供应过剩的局面。

 

去产能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未来5年过剩产能都不可能完成出清。因此未来5年市场依然会处在供应相对偏宽松的状态。

 

预计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达到9900万桶/日,而全球的石油供应能力将达到10500万桶/日,供应高于需求600万桶/日。

 

4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供应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

 

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两大阵营力量对比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欧佩克作为传统的机动生产国,维持着世界石油供需的基本平衡。但是随着技术的突破,非常规石油的发展,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页岩革命的发展,对沙特作为传统石油机动生产国的地位形成了很大的挑战。美国已然成为新的石油机动生产国。

 

美国作为维持世界石油供需平衡的一个新生力量,会对传统产油国地位带来比较大的挑战。

5OPEC市场战略从保价转为保市场份额

新世纪以来,除2002年之外,欧佩克的石油产量份额均保持在40%以上。2009年,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份额开始回升,2014年升至12.6%

 

在本次油价下跌中,为什么欧佩克没有像以往一样采取限产保价的策略,而是保市场份额?

 

究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从短期来看,欧佩克减产就会造成其收入的大幅下降。为了保持短期财政收入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它采取了增产来保证短期的收益。

 

从长期来看,低油价一方面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非常规资源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打击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替代能源的发展。欧佩克清楚地意识到,传统产油国的石油经济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有维持石油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才能保证主要产油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因此,低油价、保市场是欧佩克长期的战略考虑。

 

6OECD与非OECD国家需求间力量平衡发生变化

2005年开始,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需求已经过了峰值。2014年更成为重要的标志性的一年,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需求占世界的比重超过50%。从增量看,过去几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量近80%来自于非经合组织国家。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从体量还是增量,未来非经合组织国家都占据上风。这种结构性变化,将会使非经合组织国家的主动性和话语权出现微妙的变化。

 

7全球原油品质结构由重质化向轻质化转变

从原油品质的角度来看,2011年以前,原油品质有重质化和高硫化趋势,新增石油主要处在难开采地区。但是,随着美国非常规资源的开发,石油品质在变轻,硫含量在变低。

 

未来这种轻质化和低硫化趋势是否会持续,完全取决于美国石油产量增长的趋势,以及持续的时间。

 

8贸易重心不断东移,成品油贸易比重增加

2014年原油贸易量为3768万桶/日,占比66%,与2007年的73%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从贸易总量和流向看,由于未来石油供应主要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因此石油贸易可能更多向亚洲转移。

 

从贸易结构看,过去十年,由于新兴经济体国家以及中东大量炼油产能建设上马,其中很多是出口外向型炼化企业,未来成品油贸易可能会飞速发展,成品油的贸易在整个石油贸易中的比重将会持续攀升。

 

9多供应源共同瞄准中国,中国地位凸显

全球都在聚焦中国,从经济、金融市场到大宗商品市场,石油市场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放缓,未来石油需求可能不像过去一样高速增长,但从总量结构看仍相当可观。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量超过世界增量的50%。未来,中国石油需求即使低速增长,其增量在世界需求增长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贸易角度来看,中国的原油贸易总量在世界的占比也会持续攀升。2014年,中国的石油贸易占世界的比重增至16.5%,预计2020年前这个数字会达到20%的水平。

 

10形成亚洲基准,重塑国际原油定价体系


中国推出原油期货将会有助于形成亚洲的定价基准,对于重塑国际原油定价体系会有非常大的作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原油进口都存在亚洲溢价现象。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定价基准,通常参考美国基准或欧洲基准。但美欧的基准并不能反应我们的石油供需状况,迫切需要形成亚洲的基准。

 

未来,上海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的推出,就弥补了亚洲没有原油期货合约的不足。随着原油期货合约活跃度的增加,随着国际交易的参与,希望它将来成为亚洲的基准,这对全球石油市场定价体制的完善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新常态下国际油价走势

 

商品属性

石油市场基本面持续宽松

 

世界石油供需持续宽松。

石油需求温和增长,新增长点缺失。

 

供需在动态中寻找新平衡

 

低油价导致产能、项目、资金出清。

低油价刺激石油需求。

 

金融属性

美元进入升值周期

 

1971-1980年,美元贬值10年;

1980-1986年,美元升值6年;

1986-1996年,美元贬值10年;

1996-2002年,美元升值6年;

2002-2014年,美元贬值已经历12年。

 

过去油价大幅上涨,油价中存在投资溢价与金融溢价。这种溢价主要体现了金融市场大量泡沫的存在。未来,美元升值可能会对油价产生很大打压。

 

 

金融监管加强,市场炒作力量减弱

 

由于金融监管的加强,投机对市场的影响将没有原来那么大了。

 

政治属性

 

美国通过政治和市场手段对油价的控制力增强。

 

影响因素的两个传统支撑1

边际生产成本决定了油价的长期底线

 

边际成本决定了油价的底部。如今的边际成本并不像原来那样在持续攀升,而是在下滑,这说明油价的底部在不断试探人们的心理防线。

 

主要产油国的财政收支平衡油价

 

虽然目前的低油价已经对主要产油国财政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但短期内不会改变低油价策略,未来可能还会以低油价抢夺市场份额。

 

国际油价低位运行、前低后高

 

未来油价的走势,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角度都处在低位运行的状态。

 

结论与启示

 

☛ 世界石油市场处在再平衡过程中,国际油价恢复需要时间。

 

☛ 世界石油需求新增长点缺失,增长疲软。

 

☛ 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对抗加剧,市场份额之争越演越烈。

 

☛ 生产西移、消费东移、两带三中心格局形成。

 

☛ 中国在石油贸易中的地位凸显,成品油贸易比重增加。

 

☛ 上海原油期货推出将加快亚洲原油价格基准的形成。